正确的压铸工艺对压铸模具的作用
压铸工艺是一个压铸厂技术水平的体现。能够正确结合压铸机特性、模具特性、铸造特性、压铸合金特性等生产要素,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压铸产品。因此,必须重视对压铸工艺工程师的培训。压铸工艺工程师是压铸生产现场的技术主管。除了根据生产要素的变化制定正确的压铸工艺,及时修订压铸工艺外,还负责模具安装调整、压铸生产操作、模具维修等工作。
(1)确定最优生产率,规定每个注射周期的周期时间。虽然过低的生产率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过高的生产率往往以牺牲模具寿命和铸件合格率为代价。
(2)确定正确的压铸参数。在保证铸件符合客户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应将注射速度、注射压力和合金温度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减轻机器和模具的负荷,减少故障,提高使用寿命。根据压铸机特点、模具特点、铸件特点、压铸铝合金特点等,确定快注射速度、注射压力、增压压力、慢注射行程、快注射行程、冲头跟随距离、推出行程、保温时间、复位时间、合金材料温度、模具温度等。
(3)使用水性涂料时,必须制定严格细致的喷涂工艺。涂层品牌、涂层与水的比例、模具各部位的喷涂量(或喷涂时间)、喷涂顺序、压缩空气压力、喷枪与成型面距离、喷涂方向与成型面夹角等。
(4)根据实际压铸模具确定正确的模具冷却方案。正确的模具冷却方案对生产效率、铸件质量和模具寿命有很大的影响。方案中应规定开冷却水的方法,多次启动压铸件的冷却,每隔几次将冷却水阀门开到规定的开度几次。冷却系统的冷却强度应由压铸工艺工程师现场调节,用喷涂可达到模具热平衡。
(5)规定不同滑动部件的润滑频率,如冲床、导柱、导套、抽芯机构、推杆、复位杆等部件。
(6)制定各压铸件的压铸操作方法,培训和监督压铸人员按规定操作。
(7)根据模具的复杂程度和新旧程度,确定合适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适当的模具预防性维修周期应该是模具在使用中会发生故障而尚未发生故障的压铸模具的数量。模具使用失败,无法继续生产这是强制修复,这不是推荐的方法。
(8)根据模具的复杂程度、新旧程度和粘模的危险性,确定模件的应力消除周期(一般为5000~15000模次)和是否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此外,压铸模具表面温度的控制对于生产高质量的压铸件是非常重要的。模具温度不均匀或不合适也会导致铸件尺寸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铸件变形,产生热应力、粘模、表面凹陷、内部缩孔、热泡等缺陷。当模具温差较大时,生产周期中的变量,如填充时间、冷却时间、喷涂时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